一兜糖 > 文章 > 谷子家的食器收納心得:越藏越多,越用越少(家庭日記Vlog27:木飯勺)
谷子家的食器收納心得:越藏越多,越用越少(家庭日記Vlog27:木飯勺)
上周整理日本帶回的器物,不少朋友紛紛驚呼“嘆為觀止”,潛臺詞就是“這也太夸張了吧!屋子都堆滿了啊!”還有不少朋友勸我該斷離舍了,我笑稱恐怕退休后得做個雜貨鋪老奶奶了。
在生活中,我喜歡被美麗的器物所包圍,天天使用,常常擦拭。但是在居住空間里,我卻希望一切井井有條,豐富卻不雜亂。所以,這周我來說說我是怎么收納家里的一千多個杯盤碗碟的。
一
我的第一條食器收納原則是,按季節收納。
在我的心目中,器物是有溫度的,這個溫度既是身體觸碰時的生理感官,也是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的心里感受。青白潤滑的陶瓷,是鮮嫩清涼的,如草芽從初融的白雪中悄悄露頭,如春風吹拂楊柳湖岸微涼。清澈透亮的玻璃,是輕盈冰涼的,讓我想到青蛙撲通跳進開滿荷花的池塘,還有那徹夜的蟬鳴和透心涼的冰冰粉。由淺至及深的木器,寫滿歲月的表情和風雨的痕跡,就像秋天那樣富有詩意,總有說不完的故事。而溫厚凝重的漆器,看著就像時光都靜止了,曖曖含光,所有的熱氣和暖意,都被她無聲的溫柔攬入懷中,就像是冬天軟綿綿的床鋪被蓋。
一年四季,我們家的食器都會隨著季節的流轉而更替,家里的溫度也隨之而改變。
這樣一來,平日里每天都使用的食器,無形中就減少了一半。當季的食器放在食器柜里,當取當用,其余的就收納在餐邊柜里。兩個柜子斜對著,都圍繞在餐廳周圍。食器柜里的該是特別得意吧,天天被我們仨寵愛著。而餐邊柜里靜默的換季食器具,會不會覺得受到冷落了呢?我常常猜想,夜深人靜的時候,食器之間是不是也會對話呢?餐邊柜里的對食器柜里的說:“你們要好好服務哦,我們可都是看著的呢。等輪到我們上場時,我們做得不比你們差。”有時經過餐邊柜,我也忍不住多看她們幾眼,心里默默說,“我可一點兒都沒有忘記你們呢”。
等到春秋換季的時候,我就會把她們的位置相互對換。在我看來,更換食器,是一個充滿功能性和儀式感的過程,一件一件地擦拭,撫摸她們表面多出的劃痕和滲入的油跡。我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就在這里了。
二
我的第二條食器收納原則是,開放式收納。
能擺出來的,就不藏起來,能打開的柜門,全部打開,能做玻璃柜門的,絕不用木頭柜門。所有這些,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目之所見,觸手可及。
我的廚房里沒有食器。廚房油煙比較大,櫥柜全部做了實木柜門,里面存放食材、調味品和廚房工具。我也沒有像很多家庭一樣,把碗碟放在消毒碗柜或者洗碗機里,雖然我們家中島下面有一臺洗碗機,可搬進來一年多了一次都沒有用過,洗碗機的購置是我們裝修中最大的一個失誤。沒有想到雨先生愿意洗碗喜歡洗碗,也沒有考慮到我們家很多食器是不能使用洗碗機來清洗的。
我們家的食器,幾乎全部都放在餐廳,食器柜放當季的,餐邊柜放過季的。我們家的餐廳與起居室、茶室聯通,食器與書籍,就是我們家最主要的陳設,有書可讀,有人相伴,思茶飯香。
食器柜與起居室的兩個書柜是一樣的,原本是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的老書架,五層實木結構,玻璃上翻的柜門,用來做書柜自然是好,變換做食器柜也相當理想。玻璃柜門,里面擺放的食器一覽無遺,通透敞亮而又不染灰塵。但我覺得玻璃柜門還是不方便,索性把中間三層的柜門上翻推入,長期敞開著。平日里一日三餐最常取用的碗碟,就擺放在這三層。
也許有人馬上會問,這樣衛生嗎?僅僅是用水洗,不用高溫消毒,可以嗎?洗碗只是晾干,就擺在開放的食器柜里,不會有灰塵嗎?不會有蟑螂蟲蟻爬上去嗎?
雨先生最恨的就是“偷油牌兒”(四川話的蟑螂,不知是不是因為經常偷油吃)。裝修前家里衛生死角多,總是時不時有一兩個“偷油牌兒”偷偷摸摸在墻角探頭探腦,雨先生瞥見就會滿屋子追著飛打。裝修后,我們家的清潔衛生問題就由他全權負責了,除了洗碗,還負責打掃房子。只要在家一有時間,他就滿屋子吸塵,翻查各個角落看看有沒有蟲蟻的蹤跡,家里不留積水,不使垃圾過夜,桌子臺面柜里不留任何不密封的食物。也許真是雨先生的細心和勤快,搬進來一年多了,除了偶爾開窗時飛入的金龜子、小蜜蜂之外,家里幾乎沒有發現過任何其他小蟲子。他總是得意的說,蟲子進來了也得活活餓死。
灰塵,當然是沒法像蟲子一樣完全杜絕的。我們都住在大城市鬧市區,空氣被污染,擁擠、吵鬧。哪怕我們家只是早上開窗兩三個小時給屋子透氣而其余時間都是關閉窗戶的,但是只要一天不打掃吸塵,家具上就會蒙上薄薄的一層灰塵。不過對于些微灰塵和水痕,我們是不大介意的。相較于把食器高溫消毒成絕對無菌狀態,我覺得能夠時時看見這些溫暖的食器,心里感覺更加安全和踏實。居住在一個被美麗食器環繞的家,人是絕不會隨便對付一日三餐的。食器有一種魔力,只要她站在在眼前,就仿佛會說話,嘿,生活再累再忙,今天也要好好吃飯哦。
三
我的第三條食器收納原則是,按照器物用途分類收納與按照使用場景就近收納,兩者結合。
雨先生的精釀啤酒杯,一溜兒全部擺在中島旁邊的開放式層架上,為的是裝啤酒前要先放進中島下方的冰箱里“冷杯”。招待客人的玻璃茶杯、白瓷茶杯,也放在那里,在廚房燒水泡茶,倒入杯子再用托盤和盤托出。
餐桌桌面靠墻的一邊,總是擺放著兩個木盒、兩個土陶瓶和兩摞墊子。木盒里裝著筷子和勺子,土陶瓶里一個插著木叉,一個插著木勺。這些都是每天每頓飯要用到的工具,就擺在手邊,芽芽自己就知道取用和擺放。
餐邊柜的左邊,有一排抽屜,總共八層。當初我就是因為看中這一排抽屜而立刻買下這個柚木餐邊柜的。我知道,除了大碗大盆大缽以外,生活中有太多太多我喜愛又需要用到的小玩意兒了,各種樣式的豆皿、小盅,各種材質的筷架、筷子,還有喝酒的小杯子,吃水果甜點的叉子切子,做糕點的模具……分門別類,一一放入,每當拉開這些扁扁的小抽屜,就像打開一個個神秘又精妙的小世界,我可以癡癡地看上好久。
食器柜的中間三層,一層擺放個人的飯碗、湯碗、甜品碗和取碟,通常一式三個,一人一套;一層擺放共用盛菜的大碟,橢圓的一疊,圓形的一疊,錫制的一疊;一層擺放大湯碗、面碗、帽子缽以及老家帶回的青花白瓷大碗。食器柜的最頂層,放置的是玻璃器物,杯子、瓶子、平皿,還有偶爾取用的甜品杯。食器柜的最底層,擺放的是做特殊菜肴要用到的砂鍋、鐵鍋、羽釜和土陶湯鍋。最頂層因為不常取用,最底層因為靠近地面,所以一般都關閉柜門。
還有一些更不常使用的器物,例如冬天打火鍋的土鍋子、晾曬青梅的竹簸箕、蒸包子饅頭的竹蒸籠、野餐的大漆竹提盒、小漆碟……這些就擺在食器柜、書柜的柜頂吧。
我們家叫做“萌石頭生活博物館”,這里有差不多一千件生活器物,鍋碗瓢盆、杯盤盞碟、刀叉勺筷,有老的舊物,有新的手作,有工藝大師的作品,也有無名工匠的無心之作。無論哪一件,都不是收藏品、投資品和展示品,而是支撐起我們仨平淡日常的生活道具。少用則多,多用則少,少用則污,多用則潔。多與少,不是就數量而言,而是就使用而言的。
我們家的飲食生活,就這樣在一器一物中寫成。或許這樣的食器收納不過是略有特色,而我卻深深沉浸在這種靜謐而溫暖的幸福之中。
~在忙碌的都市,也能過上理想的生活~
#萌石頭理想生活志#
想要看看谷子家的食器大換季,請看《春日里,我們家的食器柜換季了》,或點擊閱讀原文
微信號: 萌石頭生活博物館(ID:MoeStone)
簡介: 這里陳列著谷子、雨先生和芽芽的家庭生活日記。
用戶評論(20)
沙灘孩子 2019-09-08
我也一樣覺得食器是有溫度的,夏天和梅子酒的時候想著金邊的玻璃杯大概是合適的,偶爾偷懶用水杯去裝咖啡的時候總覺得差了什么,偶爾做一頓儀式感的飯用上優雅的瓷器,看瓷器的時間也就很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