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兜糖 > 文章 > 是什么讓她20年做飯不重樣——臺灣飲食家葉怡蘭
是什么讓她20年做飯不重樣——臺灣飲食家葉怡蘭
1飲食之樂是生活中玩味不盡的樂趣之源
“我的人生要以追求享樂為目標。”
?這是葉怡蘭大學畢業就建立的人生目標,她每頓飯都不重樣,覺得生活中間最大的樂趣就是食物,煮婦生涯20載,她依然不認為自己很會做菜。她說,我不算會做菜,我只是喜歡,在家里吃,舒服多了!
?
1
在家吃,舒服多了
她是誰?葉怡蘭——臺灣飲食旅游生活作家,從事飲食研究與寫作大概20多年的時間,目前出了17本書。她只吃當季盛產最新鮮的食材,為了探究食物的源頭,做很多食材的實驗,還經常去到世界各地旅行。對美味執著追求,一往無前般熾熱,年年月月少有懈怠。
?
很多人會質疑做菜不重復是如何實現的。
這20年間,葉怡蘭的工作和生活是緊密結合的。她似乎從不下班,除了外出取材,她每天從早上?9 點到凌晨兩點,都宅在家中寫稿子,普通的日常三餐是她創作的靈感。
她討厭吃重復的東西,認同食欲會驅動你不斷找尋新味道。家常菜一般以臺菜為主,再來日、西、泰、印、韓為輔助,一般不會有菜一做再做的。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思考飲食之間的搭配,佐餐酒、飯后小點,一樣都不能落下。?
2
家的模樣,就是你的模樣
2012年,葉怡蘭與先生一起投入了長達1年、堪稱“圓夢計劃”的舊宅改造工程,她始終相信空間是生活的容器,而家的模樣決定了你的模樣。
改造后的家摒棄了大大的客廳,全中島式的廚房占了居家四分之一大面積,做飯時就能看到美麗的風景,所有的東西在中島上隨手可取。她和先生還常常一起做菜,一人負責烹飪料理的工作,一人負責洗菜洗米。
人最欣喜的事,莫過于越發的了解自己。房子整改后她開始了斷舍離,慢慢地開始了解人是不需要這么多東西的,懂得舍才更自由,她添購東西的速度變慢,很多東西只要不壞就絕不添新。
?
3
飲與器
這二十幾載,葉怡蘭已經習慣了在微博上分享“日日好食”。
"用京都的清水燒杯子喝香港買來的陳年大紅袍、用哥本哈根古董鋪的濾茶勺去茶渣屑、用Tokyu Hand的白陶模子烤普洱茶布丁"
葉怡蘭除了“食”之外,對“飲”與“器”同樣有著熱愛與執著。在臺北的家,堆滿了書與雜志,以及數不清的杯具、茶、咖啡和酒。
葉怡蘭說,自己永遠吃不胖的秘密是不好吃的東西她絕對不會放進嘴里虐待自己的胃。她不吃超市的零食,只喝24小時之內烘焙的咖啡,更無法忍受不好看的生活器具。
每天早上起床后,喝的第一杯茶,就是奶茶。
廚房內的各式杯子、配件也可以如數家珍。每天都會換不同的茶葉,濃烈強勁的錫蘭烏巴紅茶加入牛奶后,茶香和牛奶可以相得益彰。
她也習慣睡前喝烈酒,威士忌、白蘭地,配點巧克力或甜點。先從“馬丁尼”開始,再來做變化性的調酒,加上各種水果、甜味醬料、不同類型的酒的排列組合。
此外,葉怡蘭還經營著一家【PEKOE食品雜貨鋪】,販賣茶飲、蜂蜜和各式器具也販賣對生活炙熱的愛。
她覺得工作是“自我實現”的一部份,把人生追求的目標,興趣,能引燃熱情的事物,全都寄托在工作上就是她理解的享樂。
4
葉怡蘭的十七廚房心法
所謂家常菜,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
當問及如何做到把菜做好的時候,葉怡蘭是這么回答的,并總結了十七廚房心法分享在新書-《早·午·晚 日日三餐》里。?
她認為做菜就是隨著季節流動來準備食材,善用鮮味素材和好的醬料調味,點到為止的烹調,不過分單調,用合適的器皿里盛裝擺盤,最后搭配美酒或飲品為佐料,就會是值得縱情歡享的無窮樂趣。
我把這十七技巧拆分成三個要點分享給你們,希望提供一些幫助。
@心理建設
1.?別把做菜想的太難2. 別把門檻設太高
@食材本身
1.不必想著今天要煮什么,當季的、家里現成,有什么就做什么
2.隨季節流動而食
3. 善用鮮味食材
4. 寧愿做少也不要做太多
5. 越簡單的菜越要求食材的新鮮和品質
6. 吃飯的人少但要多樣就合理搭配
7. 買調味料時,成分看不懂的字越少越好
8. 吃飯人少時一個食材多種做法劃算而便捷
9. 善用冷凍,各式肉類海鮮采買后趁新鮮切小塊密封冷凍,分次取用
10. 烹飪有條理,整理出出先后順序可大大提高效率
@享受烹飪
1.?不要太依賴食譜,用眼、鼻、嘴巴才是你的標準2.?盡情揮灑你的創意,下館子、料理節目都可以是你的靈感來源3.?用你認為合適的食器搭配你的菜肴,心情和氛圍更好4.?飲食,試著搭配一杯美酒或飲品相伴吧5.?來份甜品、清爽水果盤畫個完美句點
做家常菜并非是華麗的菜譜,而是真真實實一日三餐帶來的滿足。
而所謂享樂主義,大概就是煲湯時咕嚕咕嚕的聲音,深夜回家為你亮著的燈火你都沉浸其中,滿是幸福感。
用戶評論(1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