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兜糖 > 文章 > 我們,曾為擁有一盞電燈流淚||70年中國人居進化史
我們,曾為擁有一盞電燈流淚||70年中國人居進化史
70周年的國慶大閱兵,cat真切體會到了語言匱乏的痛苦,全程只能興奮的發出“哇!”“厲害!”“好帥!”以及“啊啊啊啊啊啊”的文盲式感慨。
等到#東風快遞業務介紹#、#以理服人的東風-41#這些話題被推上熱搜,被科普才知道這些神似中國林業局的原木運輸車,裝載著的是全世界最強力的多彈頭武器。(具體有多厲害詳見下圖)
▲東風-41
如今,我們從“東風快遞”獲取滿滿安全感和榮譽感。然而39年前,我們卻還只能眼巴巴望著美國的項背。
先輩們踮著腳張望,只想多看一眼再看一眼,哪怕遭遇白眼,也不舍得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
▲那一年“墊腳”的兔子1980年,劉華清上將隨團訪美,踮著腳只為再多看一眼航母
如今,我們再也不是那個踮起腳尖張望的貧弱國家。我們能夠保護自己了,我們不再用羨慕人家了,我們能夠讓世界來看我們了。
▲這一年“探頭”的鷹醬,2015年,美國國防大學教授沃特森·辛西亞到華參觀訪問
70年,改變了14億人的命運,帶給了14億人生活的富足和精神的自信。
今天,我們回顧70年纖毫畢現的點滴生活,看看新中國是如何從一窮二白到驚艷世界!
從建國至70年代,中國都始終困頓于溫飽二字里。
兩張木板拼在一起組成的床,一兩張條凳、一張木桌,幾乎就是多數家庭的全副家當。那時候的我們,沒有“生活品質”的概念,一家人有口飽飯吃,就是畢生追求的幸福。
▲50年代,桌凳床組成廳臥一體的全部需求,1956年,房山縣的一戶人家才第一次用上了電燈。
老奶奶瞪著患有青光眼的雙目,呆呆地看著舍不得眨眼。早在19世紀就已經發明問世的電燈,在中國老百姓眼中,卻還是難得一見的“稀罕物”。
▲50年代,第一看到電燈的家庭
▲70年代,有三轉一響就是殷實家庭
當我們集整個家庭之力,一分一厘地儲蓄許久終于買到一臺縫紉機時,西方卻已經進入鉆研家居審美的時代。
▲60年代.丹麥家庭的柚木邊柜
此時的美國家庭,早已用上現代化的家居體系;丹麥已經集大成打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家具,從功能性和審美上都沿用至今。
我們,卻還被最基礎的生存需求所圍困。
時間來到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的家居產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
▲轉型的市場經濟
在經濟自由溫飽解決的基礎上,人們對家庭環境的審美、需求有了提高創新,跨入家居行列的電器開始打破傳統的家庭格局。
▲80年代,以電視為“娛樂核心”的家庭
▲風扇、冰箱等走入老百姓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潮涌而來的改變,讓傳統的手工家具作坊難以負荷需求,一批企業家抓住機遇引進機械設備進行流水作業,開辦起了家具工廠,前店后廠的早期規模也就此形成。
▲80年代.傳統工坊
▲2019年.現代化工廠
在政策的利好下,十多人的小工廠,成長為提供近千個就業崗位、門店覆蓋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年銷售總額上億元的家居企業。
▲杏田家居.始于1987
規模化的生產提高了效率,板式家具開始蔓延至全國,組合形式的家具開始占領家居時尚地位。
▲風靡一時的組合沙發、組合柜
改革開放促使中國WTO身份恢復,在飛速發展經濟實力下,讓商品房在2000年前后成為最常見的居住形式。
▲2004年,《家有兒女》中的商品房
同時也讓國人對家庭審美展開了更高的要求和進一步的認知,“家庭裝修”這一概念也才真正開始走入了中國家庭。
▲2005年,春節小品首次出現的裝修題材
不過此時的裝修概念幾乎都是“舶來品”,巴洛克、歐式、奢靡風、羅馬柱、石膏線也是高大上的象征名詞。文化上的不自信,讓對于西式風格的模仿,成為90年代后很長一段時間的裝修設計核心。
看看前段時間的熱搜話題#劉星家到底多有錢#,除了隨便喝隨便吃的高樂高和雞腿,你會發現,劉星家的西式裝修開放廚房、餐廳、衛生間、臥室才是90年代后生活的高水準體現。
▲小時候看“家有兒女”,誰沒向往過這四臥一廳的商品房
在跨越新世紀的今天,眼界更加開闊的國人,終于不再被西式風格所局限,多元創新和以人為本,才是經久不息的話題。
對于新世紀生活水平與日提高的國人來說,流于表面的追求變得貧乏,實用舒適與個性化的融合更值得人欣賞。也就是這樣,中國的“家居設計”才算由此涌現,并真正的走上創新之路。
▲以人為本不一味模仿的飛行員家
不空談顏值與風格,真正從需求入手,多元創新真正符合中國人生活習性與人文關懷的設計,逐漸成為這個時代的生活標簽,并蔓延至全世界……
▲利于大人小孩互動成長的親子宅
▲走向世界的新中式
不知不覺間,我們的家就這樣走過了70年——從戰爭破敗中站起來,從一窮二白中奔向小康,從模仿學習到創新超越,我們就這樣用一段段平凡的生活更迭,照見出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國家日漸強盛之路。
用戶評論(7)
評論